社工成长

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社工 > 社工成长

社工督导案例:报恩营救大行动

报恩营救大行动
--社工督导案例

      那是 2015 年的夏天,昆仑社工在“三区计划”龙州项目点已经服务一年时间了,服务对象是下冻镇春秀村的留守儿童。我和昆仑的外聘督导梁国喜(广东工业大学社工督导)一 起到项目点考察,顺便进行社工服务活动的现场督导。

      到达项目点的那个傍晚,吃完晚饭后,我们把负责服务策划与方案拟定的陈社工、第二 天负责主持活动的梁社工、项目总监尤社工、项目主管罗社工召集在一起开个会,加上梁督 导从广东带过来的两位助手和我,总共八个人,目的就是在活动开始前进行方案督导。 

      先由陈社工简要介绍服务方案,他是一位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社工硕士,他把第二天要 开展的活动定位为留守儿童竞技运动类活动,设计了几个常见的活动环节,像两人三足、硬 纸板托乒乓球穿越障碍、袋鼠跳、背夹球、蒙眼点红鼻等等。他刚一介绍完,大家便七嘴八 舌地讨论起来。有的担忧安全问题,提出了如何在激烈的竞技运动中避免受伤;有的关注时 间问题,希望减少一点活动的环节;有的聚焦活动物资,提醒主持人注意物资数量与活动的 匹配;有的关注志愿者,认为志愿者除了协助活动外,还要维护运动中的儿童安全。大家都 发表了很中肯的意见,在活动细节上提供了自己的智慧。

1. 目标元素 

      看到大家都比较关注细节,我和梁督导提醒大家,要注意把活动形式与我们整个服务项 目的主题对接起来,满足留守儿童的三大需求(亲情弥补、自信心提升、行为管束),服务 项目终极目标--“弥补留守儿童社会化功能缺失”。

       于是,大家又开始新一轮的讨论,各位献计献策,让方案更清晰地体现目标元素。

       “孩子在竞技过程中赢了比赛,自然会提升他的自信心。” 

      “不,竞技比赛的结果必然是一赢多输,成就了一个人的自信心却以多数人的不自信为 代价,这样做与目标不一致。”

       “竞赛过程要求孩子遵守比赛规则,对孩子遵纪守法的行为养成有益,符合行为管束的 需要。”

       “对,对,那些不遵守比赛规则的孩子将被处罚,这能让他们体会到违反规则的代价。” 又是一阵七嘴八舌。

       “刚才,大家提到了自信心和行为管束两个目标元素,这两个目标是活动内容本身能直 接延伸出来的,就像校长在校运会上孩子们刚跑完 100 米之时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一样顺 理成章。如果我们也一样,那就不需要社工了。”梁督导一句话,大家都陷入了思考。

       “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能在活动中融入‘活动内容本身不能直接延伸出来’的目标 元素,会不会在孩子们心目中造成不一样的影响?”我补充道。

       “那就只剩‘亲情弥补’这个目标元素了。” “要把亲情弥补与竞技活动对接起来,很难。” 

       “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亲人一起参加竞技比赛,来一场亲子趣味运动会,怎么样?”

       “不行,成员已经招募好了,清一色,都是孩子,现在再更改服务对象的范围,已经来 不及了。” 

       “那只好想尽一切办法在竞技活动中体现亲情弥补了,大家狠狠地想吧!”

2.情感融入

       大家苦想了很久,没有人发言。 我做了一点提示,“大家不妨先把方案中那几个竞技类活动的要素提炼出来,然后,再 让这些要素与亲情‘对碰对碰’,看看能否碰出一些火花来。”

       “袋鼠跳竞技讲究‘速度’。” 

       “硬纸板托乒乓球穿越障碍讲究‘难度’。”

       “两人三足、背夹球都讲究‘合作’或者叫‘配合’。 ”

        “蒙眼点红鼻讲究‘精确’。”

        “很好,孩子们或者他们的亲人什么时候最需要‘速度’、 ‘难度’、 ‘合作’和‘精确性’? 换句话说,孩子们与亲人之间的哪些‘速度’ 、 ‘难度’、 ‘合作’ 、 ‘精确’最容易触动他们的 心灵?”梁督导快速跟进。

        “孩子们遇到困境、险境的时候,最希望亲人以超常的‘速度’马上出现在自己身边。” 

        “在远方打工的父母亲人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最有‘难度’。 ” 

        “存在代沟的祖辈与孙辈之间最不容易‘合作’,但在后方留守的他们又不得不合作着 生活下去。”

        “老人的记忆力、眼力最不‘精确’。” 我们的方案督导接近尾声了,离开之前我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家的思路越来越清 晰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带有浓重情感的情节融入到我们的竞技活动中去,让这些比 速度、比难度、比合作、比精确性的活动烙上情感的因素,让孩子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既 能体验竞技又能感受亲情,而且主要是突出亲情,实现亲情弥补。”

3.亲情物化

        第二天下午,我和梁督导准时到达活动现场。

        映入眼帘的活动横幅上写着“报恩营救大 行动--儿童亲情体验活动”,我对梁督导说,“‘儿童’前面应该加‘留守’两个字,是因 为在社区的文化氛围中,这两个字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所以昆仑的活动横幅一直刻意遗 漏这两个字。” 活动在村头那两棵大榕树底下开始了,主持活动的小梁社工花了几分钟给孩子们介绍活 动流程,澄清目标。之后在其他社工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分别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白卡纸和一 支笔。

        “孩子们,大家思考一下,当你看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最容易让你想起爸爸妈妈?” 停顿了一下,梁主持自言自语起来,“就像我,看到扇子的时候,我最容易想起爸爸妈 妈。我小的时候呀,吹风扇或者开空调就很容易感冒,所以每到炎热的夏天,爸爸妈妈总是 用扇子帮我扇风,陪伴我度过无数个炎热的夜晚。所以我一见到扇子,就会特别容易想到爸 爸妈妈。” 

        “孩子们,你们见到什么东西,让你最容易想起爸爸妈妈呢?请你把它画到手中的白卡 纸上,如果实在不好画,用文字把它写出来也行。”梁主持一边说一边举起一张白卡纸,上 面画着一把大大的蒲扇。 

        这个例子很直观,多数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画”的状态,也有一些孩子好像还没整 明白要他干什么,正在那里东张西望呢。在梁督导的示意下,站在外圈的社工和志愿者出动 了,他们来到一张张东张西望的小脸蛋前,小声询问,耐心指导,小朋友们很快就进入了“同 步状态”,社工和志愿者又退到外圈去了。 梁主持:“大家都画好了,你画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画它呢?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画 画后面的故事呢?好,举手的小朋友请到前面来。大家的掌声好热烈啊,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在孩子们的嘴里,白卡纸上一件件的“物”活起来了,而且还充满了亲情之爱的故事。 因为是真情流露,小朋友们讲起来声情并茂,全神贯注,有的手足舞蹈,有的声音哽咽,有 的眼泪汪汪,所有的情感溢于言表。现场感动了很多人,掌声不断,好多小朋友的手掌都拍 红了。

4.报恩大营救 

         梁主持:“听了大家的分享,令我感受到,尽管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他们的爱一直充 满着我们的空间,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也同样爱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也同样爱爸爸妈妈!”孩子用相同的频率喊出了这句话。 

        梁主持:“当爸爸妈妈陷落困境,情况万分危急,急需你把‘亲情信物’按规定尽快送 达目的地,用以营救父母亲的时候,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营救?”

        “要--!” (众童声) 

        梁主持: “现在,我们分成两个小组,刚刚发到大家手头上的乒乓球就是我们统一的‘亲 情信物’,容易滚落、容易损坏。我们先用手中的白卡纸把亲情信物平托起来,平放在胸前, 然后站到营救线后面去。记住,在营救的过程中,不管是穿越封锁线,还是绕过障碍物,我 们都要始终平托亲情信物,白卡纸不能折叠,不能触碰到身体,亲情信物不能掉落。如果不 小心出现这些情况,每次调整好之后,必须后退三步,再继续前进。看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 的时间里把亲情信物正确的送达目的地。”

        哨声一响,孩子们争先恐后,志愿者们在一旁大声加油。竞技比赛的氛围异常浓重,亲 情营救的氛围快被淹没了。

        我和梁督导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一个词“旁白” ,我 拿起话筒,把空放调到最大,活动现场的上空传来了中速、浑厚的声音,“亲情信物是我们 赖以营救父母的唯一信物,我们一定要小心呵护,完好无损,快速送达!父母对我们的恩, 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父母的恩情我们一定要报答,再难再险,再苦再累,我们都要坚持下 去,我们要沉着冷静,克服困难,胜利就在前方。”

        这些声音循回往复,铿锵有力,萦绕不 散。刚才热烈的竞技氛围被中和了,志愿者们的加油声不再像先前那样尖锐而刺耳,节拍变 慢了,声音里透着沉稳而坚定的鼓励,孩子们行进的步伐也越发坚定,眼睛里闪着泪花,就 像他们真的行走在营救亲人的艰险道路上。 

        在小环节分享的时候,梁督导大大夸奖了孩子们的真心投入,说他们把对亲人的感恩之 心转换为报恩之举,说她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到亲情带来的心灵震撼,说如果有条件,能模 拟营救路上的暴雨、雷电、狂风等背景,就更加感人了。

5.角色转换

        接下来的“蒙眼点红鼻”的活动以一个全新面目出现,以“当我老去”为题,两个小组 每次各派出两个人,一人蒙眼,扮演丧失眼睛功能的老人;另一人在旁边做口头引导,身体 不能接触,引导“老人”躲过障碍物,捡起地上散落的生活用品(牙膏、脸盆、筷子等)。

        “左边一点。” “再往前,再往前一点。” …… 

        在以往的蒙眼点红鼻游戏中,会有很多“场外指导”的声音,当点鼻人被误导点不对红 鼻的时候,会引来一阵欢笑的声浪。

        这次的“场外指导”也有很多,所不同的是,这些声音 已经不含“误导因素”,当“老人”抓错东西的时候,也没有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欢笑声。对 于“老人”不精确的动作表现,旁边的人更多展现出同情、理解、怜悯、支持、照顾、宽容 的态度。


        一场竞技类活动下来,竞技氛围几乎都给淡化掉了,而浓浓的社工元素则尽览无余。
友情链接
  • 相关单位
  • |
  • 会员单位
  • |
  • 媒体链接
  • |
  • 行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