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姓名:韦某(化名)
姓别:男
年龄:41岁
服务对象亲生母亲在怀孕期间因自身原因自行服用打胎药物,致使服务对象在出生时出现呼吸骤停导致脑部缺氧,经过持续治疗后病情稳定后被养父母抱养,在养育途中发现服务对象反应迟钝,不会哭闹,家属发现后送往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服务对象在发病时会出现幻听以及自言自语的现象,服药后会出现手抖、四肢无力的现象,由于服药的副作用比较大,服务对象监护人在一年前停止给服务对象服药,目前病情稳定。在面对社会工作者的询问时出现逃避不愿与社会工作者交流。服务对象现享受政府的危房改造政策以及城市低保,现由社区的妇女主任在帮保管其所有证件。
(一)接案原因
社会工作者动态走访中发现,服务对象智力发育迟缓者,目前独居且缺乏家庭照料与陪伴,面临多重风险,包括不愿意服药、有频繁外出习惯增加走失和意外风险,以及居住环境脏乱和电线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基于此,社会工作者认为服务对象需要专业的个案服务介入,以提升其安全意识、改善居住环境和链接社会资源,保障其基本生活安全并改善生活质量。
(二)家庭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现年41岁,智力发育迟缓,基本没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养父母已经双亡,没有其他直系亲属,目前由居住地所在村委工作人员作为法定监护人。目前独自居住,缺乏家人的照料和陪伴。
(三)生理情况
服务对象属于二级精神残疾,且智力发育迟缓,影响了服务对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四)心理状态
服务对象因智力发育迟缓,难以理解复杂情绪和社交互动;独自居住且缺乏陪伴可能导致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对医疗体系的不信任不愿意服药。
(五)社会支持
服务对象目前处于孤立状态,既没有朋友、家人,也没有亲戚,因此严重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于缺乏亲密的社会联系,服务对象感到孤独和无助,生活中也缺乏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尽管邻里和社区可能对服务对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交流和持续关注。目前,社区内尚未形成对服务对象提供系统性支持和关注的有效机制。现状不仅使服务对象在面临困难时难以得到及时援助,还可能导致其逐渐边缘化,进一步加剧其社会孤立感。
(六)经济情况
服务对象目前处于无法工作的状态,因此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该对象无法参与职业活动,从而失去了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服务对象的开支完全依赖于政府提供的低保支持。
二、分析预估
(一)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主张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又由更小的次系统组成。在社会工作中,为了达成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需要与多个个人、群体或团体等共同工作。这些参与社会工作的人组成了社会工作系统中不同的次系统,系统内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此个案中,社会工作者不仅与服务对象本人工作,还动员了社区、志愿者、邻里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一个关爱网络。这体现了系统理论中各个次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
危机介入模式:在此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承担着提供信息和建议的角色,并在必要时进行积极主动、直接、系统化的介入。介入时要将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和清晰化,并鼓励服务对象面对未来。服务对象面临多种安全风险,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视为一种危机管理,旨在提高服务对象的安全意识,减少外出风险,改善居住环境,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任务中心模式:此模式主要应用于解决特定问题,如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情绪问题等。在此模式下,社会工作者承担着资源顾问的角色。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链接社会资源与支持,解决生活照料和精神陪伴的问题,这与任务中心模式的理念相符。
(二)问题分析
1.生理层面
服务对象由于智力发育迟缓,导致其基本没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不仅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可能导致他在面对危险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不愿意服药,缺乏必要的药物治疗,这可能导致其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增加生病的风险;居住的环境比较脏乱,这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家中的电线老化严重,存在触电和火灾的潜在风险,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心理层面
由于父母双亡,服务对象目前独自居住,缺乏家人的照料与陪伴。这种长期的孤独状态可能导致服务对象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由于智力发育迟缓,服务对象可能无法充分认识到外出乱走的危险性,这不仅增加了走失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服务对象遭遇交通事故等意外。
3.社会层面
服务对象目前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网络,如亲友、邻居或社区的帮助。这导致他在面对困难时无法及时获得援助和支持;且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有效地链接到社会资源与支持,如医疗服务、康复服务等。
三、服务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个案服务介入,服务对象可以逐步改善生活状况,提升他的生活质量,确保他的基本生活安全。
(二)具体目标
1.提升服务对象的安全意识,降低服务对象外出的风险。
2.改善服务对象的居住环境,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整洁,消除房屋电线老化带来的触电、火灾等安全隐患。
3.协助服务对象链接社会资源与支持,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和精神陪伴。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的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在初次接触服务对象时,社会工作者以友善和耐心的态度相待,通过简单的问候和细致的观察开启了交流。虽然服务对象的交流能力有限,但他对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和友善表现出了积极的回应。社会工作者巧妙地运用微笑、点头、手势等非语言方式与服务对象沟通,逐渐在彼此之间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在交流中,社会工作者注意到服务对象居住的环境存在脏乱和电线老化的问题,于是认真地记录下了这些安全隐患。为了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社会工作者耐心地询问了关于他家庭成员的信息,得知其父母已经离世,并无其他直系亲属。在整个沟通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通过重复和确认来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同时,社会工作者也细致地询问了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个人喜好,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他的生活状态与需求。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任关系得到巩固。在表达关心和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后,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后续服务,并详细解释服务目的和内容,以确保他能够全面理解并真心接受。针对服务对象居住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社会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改善建议,如避免随意捡拾外面物品、定期进行清洁整理以及更换老化的电线等。同时,还特意提醒服务对象外出时要注意安全,以防走失或发生其他意外。了解到服务对象不愿服药,社会工作者并未强行要求,而是从健康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并建议他在必要时咨询医生的意见。
(二)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符合他实际情况的服务计划,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服务工作
在回顾上次服务内容并确认已知信息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深入探讨了之前提出的居住环境改善建议。通过细致的交流,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对于优化居住环境持积极态度,但在服药和减少外出方面仍存顾虑。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社会工作者精心制定了综合性的服务目标,旨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外出风险,并逐步引导服务对象接受必要的药物治疗。为了让服务对象更好地理解这些目标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可能性,社会工作者详细解释了每个目标的实际意义,并耐心聆听了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针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计划包括定期清洁和整理家居物品,同时打算联络社区志愿者提供协助。为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工作者打算教授服务对象基础的家务技能,如洗衣和做饭。在减少外出风险方面,双方将共同制定安全出行规则,并考虑为服务对象准备带有反光条的衣服以提升夜间出行的安全性。关于药物治疗,社会工作者计划与服务对象的医生进行深入沟通,全面了解药物的必要性,并尝试以更为温和的方式引导服务对象接受并坚持服药。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双方还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角色,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社会工作者将负责协调各方资源、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计划的执行,而服务对象则需要积极参与并全力配合。同时,为了确保计划的有序进行,双方还共同制定了详尽的时间表,明确了各项任务的具体执行时间和进度。最后,社会工作者征求了服务对象的反馈,并根据其建议对计划进行了细致的调整,确保计划更加贴近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社会工作者还特意强调,整个计划将保持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会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进展和需求进行适时的优化。
(三)提升服务对象的安全意识,降低服务对象外出风险
基于前两次服务的深入沟通与了解,社会工作者已经与服务对象建立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并共同制定了全面的服务计划。鉴于服务对象有昼夜不分时段的外出习惯,这显著提升了其走失和遭遇意外的风险。因此,本次服务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服务对象的安全防护意识,以有效降低其外出时的潜在风险。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向服务对象详细阐释了外出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诸如交通事故、迷路或与陌生人发生冲突等。借助生动的故事、直观的图片以及短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服务对象得以更加真切地感知这些风险,进而从内心深处提升了对安全的警觉性。此外,社会工作者还与服务对象携手制定了一套实用的外出规则,包括设定固定的外出时段、每次外出前必须通知相关人员,以及出门时务必穿着带有反光条的安全衣物等。同时,为了确保服务对象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求助,社会工作者还向其传授了拨打紧急电话、向邻里或路人求援等实用技能,并不断强调遵守这些安全规则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服务对象自觉践行。为了进一步增强服务对象的应变能力,社会工作者还精心组织了一次模拟外出情境的演练活动。在演练过程中,服务对象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虽有不足,但社会工作者及时给予了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演练结束后,双方共同回顾了全程,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积极的反馈。
(四)新年慰问探访,为服务对象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慰问品。同时,对服务对象出门安全意识是否有所提升进行回访,以了解对象是否遵守外出规则情况以及安全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在新年的前夕,社会工作者带着米和油来到服务对象的家中。一见面,社会工作者便向服务对象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将慰问品递给他。服务对象非常高兴,表示社会工作者的到来和慰问品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在愉快的交谈中,社会工作者开始了对服务对象出门安全意识的回访。社会工作者详细询问了他近期出门时是否更加注意交通安全,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以及是否遇到过任何与安全相关的问题。服务对象表示,自从上次社会工作者提醒他注意安全问题后,他每次出门都会特别小心,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并且还会提醒身边的人注意安全。为了进一步加深服务对象对安全问题的认识,社会工作者还向他分享了一些近期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让他了解不重视安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听得非常认真,并表示这些案例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在这个访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断鼓励服务对象继续保持良好的安全意识,并对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五)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其居住环境,确保家庭环境卫生整洁,为服务对象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空间
社会工作者首先对服务对象的居住环境展开了详尽的评估,涵盖房间布局、卫生状况及家具摆放等多个维度。基于这一全面评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携手构思了具体的环境改善计划,细化了清洁时间表、物品整理策略乃至潜在的家具调整方案。随后,社会工作者引领了一次深度的清洁行动,对服务对象的居住空间进行了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辅助服务对象对杂物进行了分类整理,将无用物品进行妥善处理或捐赠,从而大幅提升了居住环境的整洁度与空间感。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培养服务对象的卫生习惯,深入阐述了维持环境清洁的重要性,并传授了一系列简便而高效的清洁技巧。通过这些举措,社会工作者不仅为服务对象打造了一个更为宜居的生活空间,还激发了他定期自我检理与清洁的积极性,力求让家庭环境持久保持整洁,进而为其营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氛围。
(六)招募专业的电工志愿者,协助服务对象消除这些安全隐患,确保他的居住环境安全无虞
在服务开展之前,社会工作者积极通过社区公告和志愿者群等渠道发布了招募电工志愿者的消息,并详细阐述了所需的服务内容和具体要求。经过细致的筛选与深入的沟通,社会工作者成功招募到一位经验丰富且技艺精湛的电工志愿者。服务当天,社会工作者与电工志愿者一同前往服务对象家中,对其房屋内的电线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的排查。电工志愿者对电线、插座及开关等设施进行了仔细检查,并详尽记录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基于排查结果,电工志愿者精心制定了维修与改造方案,并在得到服务对象的同意后,于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顺利开展了维修工作,包括更换老化电线和插座,以及修复损坏的开关等。维修工作完成后,电工志愿者还特地向服务对象传授了家庭用电安全知识,指导其如何正确使用电器及预防触电和火灾等风险。同时,社会工作者也着重强调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并提醒服务对象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家庭用电设备。此外,在居家安全维修工作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还对服务对象的出行和家居卫生情况进行了跟进了解。得知服务对象现在外出时都会穿上贴有反光条的衣服,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已自主完成两次地板清洁,社会工作者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诚挚的表扬,并进一步鼓励服务对象继续保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协助服务对象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与支持,为他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生活照料与精神陪伴,提升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满足感
社会工作者定期与服务对象进行深入的陪伴交流,不仅倾听他的内心声音,还共同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细微点滴。这种密切的互动不仅让社会工作者深刻理解了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和感受,还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抚慰。同时,社会工作者还积极走访社区,与服务对象的邻居、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进行广泛的沟通,致力于发掘并整合各种有益于服务对象的资源。经过持续的努力,社会工作者成功地为服务对象汇聚了来自志愿服务、邻里关怀以及社区支持等多方面的资源。特别是服务对象的邻居和社区志愿者们,他们承诺将不定期地探访服务对象,通过亲切的聊天和倾听,传递对服务对象的深切关心和温暖陪伴。
(八)社会工作者协同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为服务对象安排全面的康复检查,以科学的方式助力服务对象的康复之路
为进一步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社会工作者特地邀请了精神康复专家,到项目点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对象在得知将接受专家的康复检查后,展现出高度的期待与配合意愿。在约定的时间,两位专家如期抵达,社会工作者先为他们详细介绍了服务对象的基本状况和康复进程。随后,专家对服务对象进行了全面的问诊与检查,并从专业角度深入分析了其病情,给出了具体的康复建议。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社会工作者陪伴服务对象完成了身体检查和精神评估,整个过程中,专家不仅展现了专业素养,还向服务对象传递了深切的关怀。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借此机会向专家学习精神障碍康复的专业知识,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检查结束后,结合服务对象的实际状况,社会工作者与专家共同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涵盖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及社会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康复方案,旨在助力服务对象逐步改善精神状况,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此外,专家还对社会工作者进行了关于与服务对象有效沟通及观察病情变化的细致指导。
(九)与服务对象共同回顾了整个服务过程,进行个案成效评估,处理个案结案相关事宜,进行本次服务结案
上次服务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进行了全面回顾和评估,认为服务对象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链接。本次个案的服务目标已经达成,可以进行结案。在本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整个服务过程:首先,通过我们的安全教育和风险评估指导,服务对象现在能够主动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潜在风险,外出时也更加小心谨慎,服务对象的安全意识得到明显的提升。其次,经过社会工作者组织的环境卫生整治和电线老化整改,服务对象的家庭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安全。现在,服务对象的家中电线老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消除了触电、火灾等安全隐患,服务对象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最后,社会工作者积极整合资源,为服务对象整合到医疗康复资源以及志愿者们定期为服务对象提供陪伴服务,满足了其情感上的需求。
从整个服务来看,本次服务目标已经全部达成,社会工作者告知服务对象,本次个案服务完成,要进行结案。在结案前,社会工作者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告知服务对象结案的相关事宜。首先,社会工作者详细解释了结案的意义,强调这是个案服务的一个自然结束,也是服务对象走向更加独立、自主生活的重要一步。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表达了对于服务对象在服务期间所取得的进步的赞赏和欣慰。接下来,社会工作者向个案对象说明了结案后的安排。这包括定期的电话回访,以确保服务对象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鼓励服务对象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帮助或联系社会工作者。
五、总结评估
该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是与服务对象回顾整个服务过程,对服务对象的成长与改变给予肯定和支持,总结服务开展的成效。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前,服务对象面临多重生活困境,包括沟通障碍、缺乏家庭照料、拒绝药物治疗、外出走失风险以及居住环境脏乱和电线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过程中,采用了直观易懂的安全教育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服务对象的安全意识,减少了其夜间外出的风险,并教会了他一些基本的安全技能。同时,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居住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与改造,显著改善了家居环境的卫生状况,消除了电线老化的安全隐患。此外,社会工作者还成功动员了社区、志愿者和邻里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了一个关爱网络,为服务对象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照料和精神陪伴。在社会工作者介入服务后,服务对象的晚上外出频率明显减少,且外出时会穿上反光条衣服以提高安全性。服务对象还减少了从外面捡拾物品回家的行为,并能主动维护家居卫生。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整合,服务对象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与支持,其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安全得到了有效提升。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的监护人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都感到十分满意。
六、专业反思
(一)每位服务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服务计划必须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在本案例中,针对服务对象的智力发育迟缓特点,社会工作者采用了直观、易懂的教育方式,这体现了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
(二)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在本案例中,虽然主要由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但实际上也涉及了心理学、环境科学、电气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未来在类似的服务中,应更积极地寻求跨学科的专业合作,以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服务。
(三)服务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持续的跟进与评估。在本案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社会工作者仍需定期回访,确保服务对象的持续进步与安全。同时,通过持续的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服务计划,以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四)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成功地整合了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陪伴。这体现了社会资源在社会工作者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社会工作者应更加熟练地掌握资源整合的技巧,以便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帮助。
(五)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始终坚守伦理与职业操守,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与尊严。这是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基石,也是赢得服务对象信任与配合的关键。
作者:广西零距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凌必秀、隆重池